我至今还没有做父亲,但见着妻子一天天渐大起来的肚围,我对这做父亲的题目倒是一天天地认真起来。
感谢老天賜给我了一个儿子(已检查出是儿子)。于是,我便有了种种做父亲的超前体验。喜乎?忧乎?一时难以说淸,但那做父亲的难处,却是日渐明白的了。平时,说话“走了板”,便不象个做父亲的;笑得放浪点,便也不象做父亲的;甚而对妻每有爱举,便更不象个做父亲的。我这个人还有一大偏好,极爱下棋,常常在那一枰之上,方阵之间乐而忘返,每当如此,我妻便会嗔怪道:“你呀,象个做父亲的么!”
我想,做父亲的当然该有个做父亲的样儿,我也想对将来的儿子说:
一、我有权保持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方式(这也是健全自身人格的起码条件)。做父亲并不是生活中的唯一角色。我同样也是一个人,有自己的生活爱好和需求,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。如果一切唯子是从,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怕是不太正常的。现在,我们时常可以见到,不少做父母的怜子心切,为孩子可以去摘星揽月,可以“变牛做马”,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所爱,真正是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!我则以为在孩子以外,还有大世界在,孩子只是我生活中之一隅,我干嘛非要关闭了所有的生活门窗,只留下一扇给儿子呢?那岂不是太憋闷,太可怜了点么?我要下棋,我要读书写作,我要和妻子做爱,这都是我的权利呀,我苦在其中,也乐在其中,并在此间感受和享受生活,发展自己的个性。
二、我也有权做一个并非完美无缺的人。古人说: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”谁的一生也保不准不摔跟头,谁也免不了出个错,露个短,或者无端地发火,小心地藏私。问题不在于不出错,有错即改,有时候反而更能增加父子间的亲近感。否则,做父亲的处处遮掩,总想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,到头来,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,使人的精神太累。弄不好,这种不卫生的心理还会迁怒于孩子,我有一位朋友,常爱贪杯,每回都喝得红面赤耳,活象个“关公”。回到家里,他四岁的女儿问他:“爸爸,你怎么啦?”他便做戏:“呵,爸爸病了,发烧。”就这样,他一喝酒就“犯病”。长此以往,他心里头每每老大的不自在,结果当然太苦了他自己。
我想,承认自己的不足,以较为开明和宽容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一些缺点,是现代人的重要的品格特征。
我曾经希望,将来能和儿子建立一种宽松平等和有较大开放度的感情关系。我们需要互相包涵,尊重彼此的个性,也应该可以互相批评。这恰如一位诗人说过的:“除了上帝,我们都会有错。”对此,不知将来我儿子以为然否。